“巴州有个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巴河之畔,城市中心,魁星楼已矗立三百余年。
根据《巴州志》记载,魁星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从可考证的历史文字记载来讲,魁星楼其实不是一座楼,而是阁。所谓的阁,就是一种带有楼层的建筑,但规模较小,设计更为精巧。阁通常四周设有窗户,内部装饰精美,常用于藏书、论道或作为观景之用。巴城的魁星楼应是魁星阁,但由于群众的语言习惯,一直被叫做魁星楼。
清代建筑魁星楼
无论是楼还是阁,对巴中人来说,这座耸立在老城中心的古建筑,盛放着一座城市数百年时光里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光彩,等待今人去静赏。
一座祈求城市文运兴盛的阁
魁星,是道教信仰和民俗传说中除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明,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中国自古有“祀文昌,奉斗魁,以邀福佑”之说,故魁星楼主要是为一个城市的文运而建。科举时代,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拜之神。
位于魁星楼旁的超300年树龄的榕树
巴城的魁星楼坐落在巴中市巴州区城内东北侧(区委招待所内),建筑为木质结构,占地310平方米,通高18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
彼时这座为祈求城市文运兴盛而建的建筑,比邻宕梁书院,而宕梁书院是巴城最为出名、最有成效的书院,当时魁星阁也成为学子们交往、研讨、休闲、祭祀的场所。
可以想象,在科举制盛行的年代,每逢重要考试、考核节点,文人书生们登楼祈福,祭拜祈求“魁星点斗”,希望能够“魁星踢斗,金榜题名”。
一座具有川东北古建筑特色的阁
几百年间,魁星楼经历了毁坏和修复,幸运的是主体结构还在,现在的魁星楼还保持着三重檐歇山式样貌,绿色琉璃瓦屋面,五脊顶,正脊中有宝顶,顶端饰有“寿”字形金属件,起避雷作用。
魁星楼在修建过程中紧紧与中国传统文化、礼制、祭祀、崇拜相连,在选址、择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屋脊、里面的装饰都严格按照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规范,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而成功修建,是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巴中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魁星楼高大雄伟,整个建筑均采用木质构建。走进魁星楼,一眼便可看到四根粗壮、黝黑的木柱,专业来说这个叫抬梁式梁架,前后乳木伏搭牵用四柱,每层檐下装饰有斗拱,除四角的转角斗拱外,其间还饰有补间铺座斗拱,斗拱工艺精巧,结构严谨。这些具有川东北浓厚的古建筑特色,同时对研究清代民间木质阁式园林景观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魁星楼内外各层四周饰有几何形和吉祥图案花窗,图案比例匀称、自然、古朴、大方,给人以和谐的美感,为清代木质镂空雕刻的艺术珍品。
魁星楼呈笋状,似塔但又不是塔,中空设木质楼梯,可攀至三层顶部,漫步回廊鸟瞰巴城,各层木质楼板全部采用柏木铺成。底层三开间宽9.85米,进深3间9.85米呈正方形,台基高出地平面1.65米,西面设踏道通往主体建筑大门,台基四周建有石质栏杆,栏杆间的望柱均饰祥云图及花鸟图案。魁星楼构图优美,比例适度,古朴大方,具有川东北浓厚的古建筑特色。
古时鲜有较高建筑,魁星楼在当时的巴中便是高建筑,登阁远眺,古巴城美景尽收眼底,城内万家灯火历历在目,为古建筑之杰作。
一座承载巴城文化记忆的阁
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建筑,通高18米,曾一度是巴城最高的建筑,在古代是巴城的地标。虽然现在登楼的市民既不祈福,也远眺不了美景,但却有别的一番景致。
作为省级文物单位,如何让历史中“穿越而来”的魁星楼在现代生活中“动起来”?
巴州区依托魁星楼布局起历史文化博物馆,从一楼到三楼,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巴城历史、古建筑、石窟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了巴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同时,馆内还有部分珍贵的文物实物展示。
魁星楼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的铜镜、铜鼎
春节前夕,全面提升打造的魁星楼广场向市民开放,“一楼(魁星楼)系文脉,两树(黄桷树)观春秋”的独特美景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休闲打卡。
将巴中古老的历史文明凝聚于魁星楼,将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古建筑融为一体,白日里,魁星楼犹如一位风霜满面的长者,是时光流淌而过的证据。夜幕降临,现代灯光、美食等多种类型业态与古建筑交相辉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魁星楼不是楼,它是巴城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传统与现代交融。它见证着巴城的过去,也昭示着城市的未来。“保护好魁星楼,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才能让城市记忆永续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魁星楼将继续见证巴城的发展变迁,继续承载巴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