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郡,群山环峙,河水潆洄。城西三里,有亭翼然,名曰“回风”。高踞丘阜,俯瞰巴河,烟霞吞吐,四时景异……历经百年,回风亭不改风韵。
历史的回响:岁月的见证者
回风亭始建于1926年,竣工于1928年,位于巴州区城西唐巴、巴广公路的交会处。
亭子结构精巧,雕梁画栋,檐角微微翘起,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亭柱的漆色已经斑驳,却依然能看出昔日的精致。
仰面望去,亭子坐东向西,筒框式八边形,立面仿欧式建筑,通高29米,占地面积525平方米,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于木楼梁、楼板加铺三合土。
亭体内室中空,可供游人小憩,各层外廊均设栏杆。内墙各面嵌入各种雕花窗户,外廊置有木质楼梯,盘旋而上高至第五层。亭体部分砖尚可见“回风亭”字样。
亭顶为八角攒尖顶,屋面盖黏土筒瓦,各屋脊设花砖脊,阁顶正中用碎瓷镶嵌宝瓶,宝瓶上装有金属“卐”字形避雷针。
依山傍水、迎风矗立,与东面凌云塔遥相呼应的回风亭为巴城增添异彩,是巴中唯一保存完好、集中西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近代代表性建筑。
回风亭静静地伫立在绿荫之间,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细数时间脉络,虽然具体的修建者已无从考证,但回风亭的存在无疑与巴中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据考证,回风亭的修建,实为纪念巴中人董修武。
1905年,董修武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奉孙中山之命,他从日本回国主持中国同盟会四川支部工作,1912年8月又任国民党驻川负责人。1915年,袁世凯下令逮捕董修武并在狱中将其杀害。
先生喋血,肃然起敬。董修武牺牲时年仅36岁,是中国近代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已入祀成都忠烈祠。
二月春风微寒,从亭中穿过,带着一丝凉意,也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久违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亭上,光影交错间,仿若可见身着布袍、面容刚毅的不朽英魂。
综合现代的静谧:心灵的栖息地
百年光景,转瞬即逝。从战乱时期作军事瞭望塔之用,到和平时期则作百姓休憩之所,回风亭始终守候在巴河之畔,守护着巴中儿女。
2010年,回风片区开始改造,回风亭显现出了崭新面貌。2012年,以回风亭为中心打造的城市绿地公园——回风亭公园接续落成。
如今的回风亭,早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有人在这里驻足拍照,记录下它的古朴与美丽;有人在这里小憩,感受片刻的自在与宁静。
亭下,行人奔忙,匆匆而过,而在绿树掩映之中,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不仅仅有忙碌,还有静谧与思考。
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它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人们停下脚步去翻阅、去品味。
夕阳西下,回风亭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向人们挥手告别。夜幕降临,亭子被灯光点亮,显得格外温柔。它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黎明,也等待着下一个走近它的人。
往来过客,或感怀时序,或寄情山水,皆可于此暂驻尘心。在亭下,时间好似变得愈发缓慢,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繁忙的生活,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
综合未来的守望:文化的传承者
亭侧有碑,字迹漶漫,隐约可辨“风回气聚,地灵人杰”之语。或传昔有隐士栖此,观天象以卜农时,听松涛而悟玄理。
亭中清风徐徐吹来,仿佛带着先人的低语,飒然穿过亭栏,似在诉说千年的朝代更迭。如今旧事虽已湮没无闻,但此亭名为“回风”,岂非暗含“天地循环、万物生生不息”之意?
亭子里的石碑、诗词、雕梁画栋,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巴中的历史与文化,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崛起青萍之末,穿越风霜雨雪,回风亭看到了什么?
回首过去,奋进基因厚植。巴中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域扶贫开发,先行先试建绿色工厂、办微水电站,丝绸厂、棉纺厂、罐头厂等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两瓶酒”热销全国;
凝望当下,奋进力量积聚。巴中坚定“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主导产业“融圈建链”,运达风电、三一硅能、低空经济、钠电产业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投建,“一片红叶”远飘世界。
耸立在十字路口繁华的广场之上,它诉说着巴河两岸的繁华崛起,也见证了巴中的历史变迁。
奋进之志不可更改。回风亭的存在,正是对百年记忆与财富的守护。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巴山儿女生活的根基。
一亭虽微,实纳乾坤之变。现在回风亭,是巴中的名胜古迹,是省级保护文物,也恰似一位时光智者,低吟历史的私语:广厦之荫,护国佑民。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回风亭都将始终是那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见证着巴中的历史,也守护着巴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