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的天,四处寒气逼人,老张的心却温暖如春。和老张一样在寒冬里感受到别样温暖的还有玉堂街道的280余户居民,他们是巴州区北龛寺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户,马上就要摇号选房了。
古往今来,修房造屋算得上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老张的新房不用自己添砖加瓦,是由政府修建的安置还房。自从住了10多年的老房子被红色油漆刷出一个大大的“拆”字后,住新房、搬新家就成了他日夜的期盼。
老张一家现在租住在北龛寺附近的汽车维修市场,一套80多平的平房套三,屋内反碱脱落的墙皮、泛黄不算明亮的灯光交织出岁月的痕迹。“半年租金5000块。”老张将端在右手的茶杯递给左手,伸手捏拢五根指头向记者比划着说。
两名群众正通过公示栏了解还房信息
“我们老房子是修巴达铁路征收的。”正在拾掇厨房的老张媳妇吴琼英放下刚透过水的抹布接过话茬,“我比哪个都想早点住进新房子。老房子拆了后,我们租住在巴州区九小旁边。虽然两个女儿已嫁人,但都和我们挤在一起。下有刚满4岁的大孙子要照顾,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要赡养。我每天要煮一家8口人的饭,忙得打转转。”
说话间吴琼英已从里屋的柜子翻出一个边角毛刺、表面皱巴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盖有红章的房屋征收文件,尾页落款处还有老张不算工整的几个大字:张天太。
“房屋征收手续齐全、合法合规,新房为何迟迟未能兑现?”记者连忙问道。
“一是为了给巴达铁路和受保护的北龛寺‘让路’,二是政府考虑出行便利、环境优美,安置还房几经选址在了檬子河边。”住了大半辈子农村自建房的老张说,他没有想到建一个城市住宅小区,从项目规划立项到地基开挖再到房屋交付,需要走这么长的路。
时间滔滔如河。老张曾一次次攀爬到高处张望这座熟悉的城市,一栋栋陌生的高楼犹如无边的海浪朝他卷来。老张直言,这些年全靠政府拉他一把。征收土地时,不但解决了他和吴琼英的养老保险,他家老房子还可以换4套新房。“一年发给我过渡费近5万元,年年都兑现了,钱都存着等装修新房呢。”聊到这些老张如数家珍。
今年60岁的老张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天命难测,命运如渊,奋斗却从未止步。“这些年,我干过装修工、水电工,目前在巴中光正实验学校搞基础维护,另一份工作是帮修建巴中光正实验学校一期的中磐建设集团看工地。老伴儿也在学校里做保洁工,按月领工资。”
不知不觉中,一杯茶水已经见底了。老张说:“走,带你去看看我的新房子。”
站在车流如织的檬子河大桥上,眼前的老张显得神采飞扬,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了新家的“配置”:小区门口是北环线、背靠巴达铁路,附近小学、菜市、小广场样样都有。无论是买菜购物,还是孙子上学读书,或是老伴去跳跳广场舞都很方便。
对于新房的分配,老张夫妇早有打算。“两个女儿各一套,大孙子今年上高中了,也要给他准备一套,我们和老母亲住一套。”老张打开手机图库一边向记者展示房屋户型,一边说道:“我最中意114.57平方米的套三双卫户型,这次房子都往大了选。”
正当老张畅聊幸福生活之际,一个“老熟人”从不远处打着招呼朝他走来。“张师傅,今天又过来转路哇?”说话的是巴州区玉堂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姝琴。
从周姝琴的讲述中,老张具象化的幸福时刻变得更加立体饱满。
原来,为化解多年遗留问题,早日实现房屋交付,玉堂街道一班人向上争取政策拨付资金,向下召集群众征求意见。巴州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北龛寺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委托玉堂街道办事处当业主,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而还房对象正是因修建巴达铁路征收房屋的老张以及因修建北环线征收房屋的其他群众。
都说征地拆迁工作千头万绪,最难的还是安置工作。周姝琴表示,作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她时常叮嘱社区干部“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大家都希望这次能选到自己满意的房子,为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们邀请巴州区纪委、区安置还房办、区城管执法局、江南公证处、群众代表现场监督1月24日摇号选房。”周姝琴说。
一旁的老张立马竖起大拇指说:“这回我们社区搞得好,先选号、后选房,选中离场,我第一个没话说。”
此时,微风裹挟着夕阳的余晖悄悄落在老张脸上,将他的脸颊晕染得绯红。老张除了要接新房,二女儿还在年前生下二胎宝宝,家中喜事可谓是接踵而至。一想到4个孙儿以后住的是宽敞舒适的新房,老张咧着嘴笑个不停,眼神里满是期盼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