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于城来说,是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发展的载体。它们与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诉说着各自的传说和故事。
在簇拥巴城的众山中,莲花山海拔最高。每逢春日登高佳期,市民群众纷纷扶老携幼登山、踏青,赏奇石逸景、品禅意悠然,每一步都踏在绿意盎然之中,美不胜收。
一场诗意的旅行
莲花山位于巴城西北12公里,最高峰海拔1050米,总面积83平方公里。因其上有五沟五梁,形如莲花盛开,故冠莲花之名。
莲之形、掌之状,山形波涛起伏;登山而观,天阔辽远,四野浩渺。如此种种,让莲花山成为巴城及周边群众春日登高游玩的热门地之一,为巴城盛景“八山”之一。
在巴城已经生活了60余年的陈品程老人,还能回忆起曾经市民群众结伴登莲花山的路线,“有的从回风大溪口直接开车上山,有的从大佛寺经巴州区平梁镇白岩村上山,还有的直接徒步从大佛寺上山,山间小道人群络绎不绝”。
人们钟意莲花山,喜的是其静趣幽禅之意。
其静在林。莲花山树木茂盛,虽为普通的松柏,但一株株树清瘦干练,随形就意。阳春三月进入林海,伴着鸟兽的和唱,似天然绿色屏障,身心惬意。
其趣在石。莲花山中有五尊石头,谓之动动石、笑和尚、猪儿石、加官老爷、钻山龙。最为民间和有生活味的当是猪儿石,一块原生石被简化雕刻成一头大肥猪,肥硕健壮。
其禅在寺。莲花山主峰岩下有一莲花洞,洞中冬暖夏凉,内设神台,供佛像百余尊;洞前古庙,与洞口紧连,名莲花寺,洞寺一体;每每钟鼓声起,禅意悠然。
其幽在水。莲花山原本无池湖,乡人多年努力,挖塘掘池,而今存有两库二十八塘。湖水或平湖波光潋滟,或静若一面面明镜,是最好的幽静独处地。
当从城市逼仄的空间脱离,漫步莲花山,在郁郁葱葱的林中穿行,便能纵享野趣闲散,诗意之极。
一个人文的宝地
但凡名山大川,总少不了神话故事的点缀。
莲花山也不例外。传说隋末有一侠女叫莲花仙子,周游名山大川至此,见莲花山如此仙景后,便留步隐居在西包山一岩洞,西包山从此更名为“莲花山”,岩洞亦称“莲花洞”。
莲花仙子和善乡邻,老少喜欢。唐贞观二年,修建一寺庙称之为“莲花寺”,次年,莲花山莲花盛开,观音菩萨现身留下金身,世人信奉,僧尼广众,从此香火不绝。
神话故事多不可考,但一些历史遗迹仍诉说着大山的变迁、历史的沧桑。
莲花山,与平梁城遥相对峙、互为犄角。在元蒙寇蜀时,平梁城是蜀地战略防御支撑点。清初风云涌动的白莲教教乱时,义军攻破巴州城,平梁城成了莲花山的前沿阵地,两地又曾避护巴州县衙十余年。
城依山,山护城。如今,莲花山还有五寨、十亭、十八门的身影,庇护当地百姓避祸战乱、匪患。
大山,藏着风云变幻,也藏着悠悠文脉。
莲花山山梁上,半隐着一座清道光壬辰年所建的字库塔。字库塔,古时又叫“字库”“惜字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石建筑。
据记载,古代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看过、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然后选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烧。
经过百年风霜,字库塔仍矗立道旁,迎来送往,提醒人们礼敬文化、立身行远。
一条转化的路径
美丽的莲花山,也是一座丰饶的宝库。
数十年来,人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大山要效益。
曾经,莲花山与一衣带水的黄家山林区组成莲花山林场,林区总面积431公顷。据介绍,林场始建于1958年,当时从全乡抽选200多名青年男女人工造林,从中获取经济价值。
就在这段时间,在“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的带领下,当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今天,这样的转化之路已经越走越宽、越走越新。
在山里,一座现代化的运动公园如今初具雏形。这是我市正在打造的巴中市莲花山运动(体育)公园。建成后,将为巴城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运动休闲度假胜地。
不仅如此,我市还出台《莲花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打造巴城最美后花园。今后,这里将与周边已开发建设的阴灵山、青包山、望王山等山水旅游景区及恩阳古镇文化旅游景区一起,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优化全市旅游空间格局,成为区域旅游游线的核心扩展区。
从林场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华丽蝶变,是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的生动例证。
过去林场种树,现在森林康养度假区“种风景”,这里的好生态好风景正变成“好钱景”。通过转化之路,山里的群众将由此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