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
巴中市自然和生态资源丰厚,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和水产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并坚持把文旅康养作为第一产业来抓,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旅游+康养”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建成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助力。
▲全国各地媒体记者齐聚巴中
5月18日,由巴中市委宣传部、巴中市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办公室、巴中市新闻中心、巴中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百家党端看老区”联合采访首发仪式启动后,参加线下采访的40余家媒体记者前往巴中各地,实地采访巴中市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等。
“中药材科普园是如何科普的?”“你们是怎样动员村民种道地药材的?村民收益咋样?”“道地药材销往哪里?仅仅是初加工就销售吗?”“与乡村旅游有不有联系?”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现代农业园、大河乡朱垭村大水牛生态农业公司,记者们走进中药材科普园、道地药材(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区、巴山新居聚居点,听情况介绍、看道地药材(特色水果)长势、问村民收入、记感触体会。“12年后再次来到巴中,看到的除了山清水秀,还有高速发展的文旅产业,还有中药材产业,做的很不错。”四川省广元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郭勇说。
▲参观药材产业园
巴中市是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3年底有贫困人口50.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原大石村)是巴中市“贫中之贫”,全村318户1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8户293人,“交通滞后致贫”“生产生活环境致贫”“产业滞后致贫”“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多重叠加。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后,在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平昌县卫生执法大队的帮扶下,大石社区因地制宜,启动建设“农事体验、亲子游乐、异国风情”为主题的“童话小镇”,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17年,接待游客5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800万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并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2018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6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
▲位于平昌县大石的童话小镇
体验亲子游乐园、参观“童话小镇”、走进特色水果园,每到一处,记者们都要仔细了解情况,多方求证疑问,认真拍摄记录。
“刚才在(凉水社区)蓝莓基地和‘童话小镇’看到这么多产业发展,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震撼,感受到了咱们老区人民的创新精神,对巴中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和实干的精神感到很钦佩。有很多方面还值得我们学习。”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融媒体记者陈立智最喜欢刨根问底,不断询问产业发展、村民收入、长效机制等“尖锐”问题。
“在我印象中原来的巴中,应该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我觉得现在的巴中看起来,发展非常的迅速,包括它这种乡村旅游,都是做得特别的好。”四川省南充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伍萱感慨道,“(大石村)这个农业和产业都做的特别好,包括现在的这个旅游业,完全看不出来这里以前是贫困村。”
“尤其是大石村‘童话小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引进文旅融合来发展,我觉得老百姓受益,而且也打造了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我觉得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借鉴的。”陕西省汉中市广播电视台《关注汉中》栏目负责人王迪说,巴中市把文旅康养作为第一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既帮助群众脱贫奔康,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非常好,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