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拿出了自己的奖章
四川新闻网巴中2月17日讯(何海江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人……提起王建文,熟悉他的人都充满了敬佩之情。“老爷子一生都在奋斗,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王建文家中,在总结自家家风、家训时,老先生讲到:“忠诚于党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不怕吃苦、勤俭节约、助人为乐。”
15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 曾千里挺进大别山
2月15日下午,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来到巴中市见到了正在家中看书的王建文。虽然,已近9旬,但老先生的身体还算硬朗。见家中有客人前来,老先生赶紧招呼儿子,倒茶,请坐。
据介绍,1929年7月,王建文出生在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12月,年仅15岁的王建文参加了刘邓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任安阳独立营1连1排战士,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调离警卫连。1946年春,调华北中央党校任卫生员,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刘邓大军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上党、鲁西南战役,并千里挺进大别山,后参加了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战役。先后担任班长、看护长(护士长)、西南军区炮兵直属教导大队医助。
建国后,转业回四川巴中,先后任巴中县医院副院长,防疫站副站长、正县级主管医师,1988年5月离休。1997年被巴中市委组织部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回忆起这些难忘宝贵的经历,王建文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满脸笑容。
王建文至今仍保留写笔记的习惯
喜欢讲革命故事 爱党爱国是做人根本
据王建文家人介绍,老先生最喜欢讲述革命战争故事,每次都讲得慷慨激昂、扣人心弦。他不仅给子女讲,还经常深入机关、社区讲,总是以“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教育大家爱党爱国是做人的根本,要共同维护党和国家的尊严,建设繁荣富强的共同家园。
王建文性格温和、面容慈祥,但对子女教育却十分严格。
据王建文的小儿子王代明回忆,在父亲担任防疫站领导时期,因为一次饭菜问题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哪个时候,我们都还小。单位的孩子一般也都在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条件和现在不一样,都比较艰苦。可能见我父亲是领导,所以,食堂阿姨每次给我打饭菜时,都会稍微乘得多一些,不料这件事后来被父亲知道了,我被狠狠的被批评了一顿,当时我还很不理解。”
“我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都是一样,不能区别对待。”王建文先是狠狠批评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在大会上针对此事,还专门强调不能搞“特殊化”。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也很深刻,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因为父亲是领导就有什么不一样。”王代明说。
王建文老人擦拭着皮箱
传承好家风 “百宝箱”里有“秘籍”
说起家风、家训,王家人总有说不完的故事。“14岁那年,家乡闹大饥荒,树叶、草根,就连树皮都被剥了吃光了。”王建文对那段穷苦岁月刻骨铭心,经常以此教育后代要在幸福生活时代不忘苦难历史,要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如今,王建文三个子女都发展得很好,除大女儿一家在成都做生意外,两个儿子都在单位上班,在生活上家中没有任何人讲排场、搞攀比。逢年过节,子女都会不约而同地来看望王建文,王建文很喜欢子女团聚的氛围,但他从不在外面聚餐。
他的大儿子王代东说:“父亲生活很俭仆,他总说一颗米上有劳动人民的一滴汗水,要求我们不准浪费粮食,吃饭时不准剩一粒米,饭后要求倒一碗白开水涮着碗喝下去。”王建文以身作则教育、影响子孙后代,艰苦朴素在他家里已成一种习惯,成为儿孙相传的美德。
据家人介绍,王建文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他的读书学习笔记本和《党章》《准则》《条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他以前获得的一些荣誉和奖章。 “这个皮箱有好几十年了,一直舍不得丢,以前里面有好多我收藏的东西,但是不知怎么的搬家时丢失了一些,找不到了,可惜了。”说起这事,王建文至今还有点责怪孩子没有看管好的他的箱子。
凡是来人来客,王建文总喜欢展示他的“百宝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王建文先后学完了《党章》《准则》《条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做学习笔记20多页、写学习心得2则,独立完成了《党章党规知识竞赛测试题》。他喜欢订阅报刊杂志,每年除原单位、老干部局给他订阅的报刊杂志外,他还自费订阅了2000多元的报刊杂志。他尤其关心时事政治,“他喜欢讲国际国内大事,讲起来头头是道,比我们都懂得多。”王代明说。
王建文经常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不晚”来激励自己、教育子女,建设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子孙个个都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个放大镜、一本书,成了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如今,88岁高龄的王建文精神矍铄、头脑清晰,问他的长寿秘诀时,他乐呵呵地答道,乐观豁达、知足常乐、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