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
《农民日报》点赞巴州区这项工作
快跟融妹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
壮大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024年以来,该区出台了工作责任清单,对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列表细分了职责和任务,同时对盘活镇村闲置资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也作出制度性引导。尤其是通过一村单独或多村共同组建强村公司,以公司化、专业化运作的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村集体、村民及村内各方面优势资源整合在公司这一平台上,随着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上各项建设和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巴州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21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277万元,2023年猛增到4990.85万元,全面消除了5万元以下的村,并实现了50万元以上的村1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5个,今年全区预计将会突破7000万元。
盘活资产资源
用活资金是基础
巴州区曾经为省定贫困县(区),脱贫攻坚期间各村因各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产生了大量扶贫项目资产,近年因推进乡村振兴又陆续有不少上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加之村级建制调整后,又增加了一些村办公楼、村小、村卫生室、聚居点房屋等闲置资产。
巴州区要求将这些村级闲置资产通过便民服务提升一批、公益事业改建一批、集体经济使用一批、市场运营开发一批、产权统一移交一批等方式盘活。其实,可盘活的还有一些闲置资源,如土地、林木、滩涂、水利设施等,陆续投入的各种涉农项目资金也可盘活。
日前,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捐赠给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3台玉米脱粒机和3台粉碎一体机。至此,该村共有各类农机22台。“我们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然后对外开展业务,年营收达10万元,仅在本村承揽耕作面积就有300余亩。”村党支部副书记谢国辉说。
大和乡朱垭村则是利用村上的农机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助耕队,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脱贫攻坚期间,该村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130万元建的牧草加工厂,现在租赁给四川巴牧粮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有固定分红7.8万元。
曾口镇椿树村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80多口塘,水面面积达300亩,租赁给70多个业主养鱼,每年租金达15万余元。”村党总支书记冯太平说,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村上还节余出420亩耕地,全部流转出去种了果树,每年还可增加收入十六七万元。
因椿树村是三村合并,原两个村为贫困村,故而近些年上级支持较多的帮扶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收益扶贫帮扶资金等共计205万元,我们将其投入到本村的一家合作社,每年按6%固定分红,又有10多万元。”冯太平说。
成立强村公司
做强村集体经济
巴州区在关于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25年基本打通城乡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农村资产潜力充分挖掘,集体经济模式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机制更健全,集体经济更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1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村占50%以上。
近年来,巴州区在各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社,该实体主要职能是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合作社毕竟存在一定局限,为给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松绑,巴州区鼓励各村单独或联合成立强村公司,如昆山村于今年4月成立了巴中市兴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公司后,我们便可以公司的名义经营种养业、开展农事服务、从事建设工程设计及施工以及从事农产品销售。”谢国辉说,比如种植业,过去村上那130亩枳壳经管得不好,公司接手后,经过精细化管理,丰产后每年盈利将达20多万元。
目前,“兴耕”公司还承接了巴州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项目工程,概算总投入307.16万元,预计盈利20余万元。“我们还承接了本村多户村民住宅房屋建设及维护装修业务以及渠堰整治建设项目,预计收入30余万元。”谢国辉说。
“大和乡则是朱垭村等6个村以及乡政府共同成立了巴中和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个村各占股14%,乡政府占股16%;乡政府占股不分红,而是留给公司运营使用,其他各村按股分红。”大和乡乡长谯小川说,公司经营主业为2000亩牧草种植、加工及枳壳种植等。
大和乡界牌村与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相邻,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巴中市在这里设立了联合党委,牵头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中央组织部及四川省共同给了800万元项目资金,工程实施由“和济”公司承接,预计将有40余万元利润,各村将分得5.6万元。
壮大集体经济
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就涉及到如何分配的问题。巴州区早在2021年就出台了指导意见,即村集体经济收入按“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福利费、提取管理费、投资者分配、成员分配和其他分配的顺序分配”。其中公积公益金和福利费的占比25%左右,成员分配占比40%左右。
有了这样的指导意见,各村的“掌舵人”心里便有了底。“除了用于产业发展及员工工资性开支外,慰问老党员、重大疾病困难群众,建设维护村基础设施,帮助困难学子等都需要资金。”谢国辉说,过去手头没有钱,这些事尽管心里想到了但没办法办到,现在不一样了。
今年以来,昆山村用于社会事业共花费10余万元,估计到年底共需花费20万元左右,其中最大的开支是对一组塘库和管网的整治维修,彻底解决了一组村民牲畜饮水和田地灌溉用水难题,并完善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及聚居点基础设施。
椿树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100万元。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最终用途,冯太平早就心中有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年为4户人家修了入户路,总长800余米,村上补贴了10余万元,鼓励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赠送蔬菜苗用了3万元。”
村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永远是开支的大头。冯太平一一列举:土地进出平衡开荒50亩用了27万元;因灾害天气导致30多公里村道滑坡、水毁等造成的安全隐患排查、清理和整治花了7万元;塘库堰整治因上面没出钱,村里自己掏钱花了5万元左右。
每年3月8日,椿树村都要举行一次群策群力谋发展的大会。每年8月,村上还要开展一次资助大学生的活动,对刚考上大学的、正在读大学的、大学已毕业的都要给予一定资助。“我们已经搞了8年,准备再搞20年,这些钱都由村委会承担!”冯太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