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同建”示范片
已建:
6个(平梁青包山片、玉堂苏山片、天马山安家坝—天南片、曾口秧田沟—椿树片、水宁寺龙台片、清江巾字—大和朱垭片),覆盖28个村55个聚居点产业2.4万亩、AAAA景区1个(七彩佛龛)。已建的6片28个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万元。
在建:
3个(化成赵家湾—赵家营片、光辉—三江—大茅坪片、鼎山—龙背片),覆盖30个村63个聚居点产业3万亩、AAAA景区1个(山水化湖)。
到2025年计划建:
6个(枣林灵山片、玉堂桥炉—方山雁片、梁永红福—雁桥片、曾口书台—吉公片、大罗董家梁—二郎片、水宁寺金银—枇杷片),覆盖24个村54个聚居点产业2.8万亩。
三十年前,古老的巴州大地,有大山、茅屋、耕牛,还有袅袅炊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当今的巴州,多姿多彩,“丰”景如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是一片可以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也是一方可以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
殷切嘱托,使命在肩。
近年来,巴州区坚定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区同建”决策部署,从产业基础、农村聚居度、文旅资源等实际出发,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按照天马山森林康养、清江药旅融合、曾口三产融合、鼎山优质粮油、巴城文旅商贸五大片区定位,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努力让好山好水成为“好去处”,好景好业成就“好日子”,加快重塑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壹 园区兴带动产业兴
八月的山水化湖景区绿意盎然,游人如织。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核心区,正在描绘崭新的“三区同建”发展蓝图。
2019年,赵家营村启动“枳壳+土豆”园区建设,如今种植面积已达800余亩,其中村集体经济种植的面积为500多亩,剩下的300多亩流转给了业主。枳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益至少在1000元,仅500余亩枳壳就能为村集体带来50多万元的利润。
不只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化成镇同样蓬勃。
8月14日,在位于化成镇街道附近赵家湾村移民安置点的来料加工厂内,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赶制内衣。经过他们的巧手,原始的布料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内衣,随后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来料加工’项目是义乌、巴州两地协作重点项目,车间主要设立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义乌企业将原料、产品要求等发到巴州加工车间生产,既解决了义乌当地企业用工、产能不足等问题,也为我们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居民提供了就近上班岗位,促进了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郑腊红介绍,目前,工厂60余名工人均是化成本地居民,人均年收入近25000元。
除了新兴的产业,一提到化成,就不得不提到山水化湖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内有清廉区、勤廉区、红廉区、水域观光区4个区域63个景点。因景区紧邻巴城,交通方便快捷,已成为不少巴中市民近郊游的首选地,旅游产业也正在成为化成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山水化湖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巴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化成镇不断丰富发展旅游新业态,其中刚投入不久的鸣池康养欢乐世界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整个项目是集餐饮、萌宠乐园、嘉年华旱地乐园和鸣池水上运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服务景区,内有异域风情的蒙古包,还有传统的十大碗、鱼火锅、烧烤、柴火鸡等可供游客品尝。每逢周末,32个蒙古包基本座无虚席。
如今,化成镇正围绕“一座山、一水库、一条鱼、一群人、一座城”的资源禀赋,打造田园文化景区、红色人文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现已发展民宿10余家、农家乐20余家、露营基地2处,就近解决500余人就业,40余名农民成为老板,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对接,真正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动力更足。
记者了解到,整个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覆盖化成镇赵家湾村、长潭河村、赵家营村等6个村(社区),园区以“一带四地”为发展定位,建有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型社区8个、AAAA级景区1个。示范园依托区位生态优势,建成以果、药为主的粮经复合种植基地5000亩,建有良种繁育基地1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3个,2022年园区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正在形成住在社区、业在园区、乐在景区“三生相融”的新景象。
据统计,巴州区近两年实施“三区同建”项目126个、总投资18.2亿元,已建的6片28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万元,建成区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14万元,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当前,巴州区正按照“产居一体、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把培育种植中药材、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产业模式,集中套种“药粮”“药菜”“果蔬”,让土地“活出价值”,使农民“就地生财”。
贰 好山水成就好日子
白墙青瓦的民居、硕果累累的产业园、穿村而过的东溪河……放眼远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美丽如画。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省级“四好村”,短短几年内,秧田沟的变化肉眼可见。
2016年,寿星村、秧田沟村、椿树村探索组建联村党组织——东溪河党委,并成立果药种植、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四个产业党支部,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推动。蝶变,就此开始。
图:秧田沟村种植的圆黄梨挂满枝头
秧田沟村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利用现有果蔬、果药、水产等产业优势,大力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促进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同时,依托周边河道水资源,招引投资,打造集水上运动、水上游乐、观光、垂钓于一体的天舟园田园综合体,形成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走进圆黄梨产业园区,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梨子挂满了枝头,金黄色的“外衣”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村民杨连才、李小琼穿梭在园区内,将一筐筐梨子送到三轮车上,随后送往城区各大超市或水果店。两人平时就在园区务工,每天能挣七八十元,一年至少收入2万多元。
就在圆黄梨园区旁边,投资上千万元的天舟园田园综合体一到节假日便热闹非凡,游客或泛舟河上、或在跑马场尽情驰骋、或在民宿小憩,尽享田园风光。源源不断的游客,充分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去年9月,村民杜朝兵在秧田沟村开办了一家农家乐,每天至少有四五桌客人在此用餐。“从来没有‘打白板’,高峰期时一天就预定了60多桌。”杜朝兵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秧田沟村党总支书记杨小平介绍,全村共流转土地1100亩,建有4个基地,以果蔬、花卉、水产、畜禽养殖为主。目前,共招引业主18家,年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人均增收1500元。仅2022年,秧田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30万元。
“我们之前住的是土坯房,家家户户住得很分散。现在村里建好了聚居点,大家都搬进了水、电、气全通的小洋房,产业园、鱼塘这些也离得近,产业效益也很好,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舒服了。”不久前,刚搬进新居的村民杨如国满心欢喜。
和杨如国一样喜悦的还有紧邻的椿树村村民冯天明。他平时在村里的柑橘园务工,每天能收入七八十元,工资按季度结算,从无拖欠。他和儿子共同修建的新房主体已经完工,再过两个月就能入住新居。谈及现在的生活,冯天明直言:“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放眼巴州区,自实施“三区同建”以来,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建设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让大部分村由散居变为相对聚居,村民的居住方式得以更新。同时,各聚居点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一批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示范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提升了社区整体形象、便民服务水平,也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图:紧邻巴城的玉堂街道办事处苏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巴州区已建成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区级农业园区8个。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游客量达400万人次,至少为经营主体年增收7万元。
叁 好乡风积蓄新动能
乡村要宜居,人居环境治理是重点。
走进化成镇长潭河村,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川东北民居错落有致,产业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劳作的情景随处可见。近年来,长潭河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长潭河村党总支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夕阳西下,85岁的长潭河村村民韩朝秀手持蒲扇,坐在自家葡萄架旁边纳凉。在他身后,三栋漂亮的新居分别属于他的三个儿子。院子里,孩子们嬉笑打闹,四世同堂的他正享受着儿孙绕膝之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记者问及以前的长潭河村,老人家连连叹气道:“一年四季都是种庄稼,交通也不便利,随时还要停电,那日子简直没法过。”
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村里的外来媳王旭艳。由于交通不便,2017年初,嫁到长潭河村的她被老公背着走回了家,其父亲也曾一度嫌弃当地落后的条件不与女儿来往。而如今,柏油路、入户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王父今年再次来到长潭河村时,巨大的变化让他连连称赞。
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长潭河村面对脱贫攻坚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经营模式、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情况和“组织村民开会难、讨论决议难、决定执行难”“村集体有名无实、村民小组有实无名”“聚居后村民文明陋习多”等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1+3+N”乡村治理模式,从而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
长潭河村党总支书记唐春介绍,“1”是党建引领,成立党总支,把支部建立到老年协会、集体资产管理协会和产业发展联合会;“3”是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N”是在村民委员会下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红白理事会等5个专业协会,有效减轻村“两委”的工作压力,推进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这样一来,既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也充分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实现了集体事情大家定、农业产业大家干、红白事务大家议、新居物业大家管、老年生活大家理,实现了治理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唐春说。
自实施“三区同建”以来,巴州区实行政治化育、作风教育、能力培育“三育”并举,创新组织联系、产业联营、监管联动、纠纷联处、治安联防“五联”治理模式,全力打造新型社区,补齐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长期未解决的公共服务短板,让群众共建共享幸福生活新家园。近两年来,起底人民群众诉求近2.6万个,化解率达98%以上,上门代办事项1.2万余件,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市级“六无平安村(社区)”81个。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放眼巴州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