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中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决定
(2023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巴中现代化,中共巴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
(一)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立足省情实际,作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工业是巴中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巴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坚定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积极融入国省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是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优化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实现后发赶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全力以赴抓工业,突破发展制造业,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夯实产业基础。
(二)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贯穿产业培育振兴主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制造业为重点,着力“育龙头、强主体,延链条、建集群,促创新、增动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生态,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经济突破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发展能级、创新能力等全面提质增效,以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取得实质性突破。
——规模总量取得新突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工业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三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65%以上。
——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培育产值50亿级企业3户,力争培育产值100亿级企业1户,实现2—3户企业挂牌上市。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100亿级园区6个,力争建成500亿级园区1个,产业集聚度达到70%以上,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分别达400万元、15万元以上。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新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省创新平台。
到2035年,工业发展能级全面跃升,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形成一批体现区域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基本构建起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聚焦工业兴市制造强市主攻方向
(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细分产业链,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链条化发展。
——食品饮料产业。顺应品牌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提升“两瓶酒、三块肉、一瓶水”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全省重要预制菜生产基地、区域性优质白酒基地、优质肉制品供应基地。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设备和技术更新升级,加快构建以白酒制造、瓶(罐)装饮用水、银耳饮品、精制茶为支撑的白酒及饮料产业集群。发展以巴山肉牛、南江黄羊、青峪猪等为主要原料的肉制品加工产业,形成“特色畜禽—冷鲜肉—精深加工肉制品”产品链。发展以豆制品及食用油制造、果蔬及食用菌加工、调味品等为重点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培育预制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米面制品、速冻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饮品、休闲食品等食品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顺应跨地区流动、跨领域融合趋势,推动种植、研发、制造协同发展,建设西部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大力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以中药提取、中成药、中药饮片、复方制剂、配方颗粒为支撑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和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化妆品、日化产品等。加快发展一二类医疗器械、肝素钠提取等生物制剂、绿原酸提取等化学原料药和大健康产品,鼓励发展医药中间体和智慧医疗服务。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顺应高性能、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西南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先进碳材料基地和轻钙之都。加快推进油气资源转化利用,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LNG等,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前瞻布局天然气化工和油气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与二氧化碳重整制烯烃、烷烃溶剂等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延链培育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等配套产业,构建以锂、钠离子储能电池为支撑的化学储能产业生态链。推进石灰石、霞石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以玻璃、陶瓷等建材制品添加剂为代表的建材新材料;发展高端碳酸钙粉体材料,构建食品级、医用级、高端工业专用型碳酸钙及延链产业。发展碳材料产业,推进石墨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石墨负极、特碳材料、石墨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
(五)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县(区)之间强化协调联动,引导支持特色工业项目跨区域落户、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依托巴中临港产业园和巴中经开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发展以电子新材料、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依托平昌星光工业园和通江金堂工业园,发展摩托车整车、电动自行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和风电装配、阀门等机械制造配套产业。依托落地龙头企业,促进建材家居、服装纺织产业延链配套发展。
(六)优选布局新兴产业。抢抓新技术、新制造、新场景加速突破“风口”,积极谋划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生产制造、商贸服务、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引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企业,积极拓展车载、医用、工控、拼接、镜面等产业领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锁定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逐步构建“零部件生产—设备制造—环保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开展动物工程技术攻关,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
三、明晰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突破路径
(七)坚持投资促进。强化市级统筹,优化考核办法,坚定走好投资促进“四条路径”,实施“链主企业+上下游+左右岸+周边产品”延链招商行动,推动产业延链集群发展,做大工业经济增量。抓好资源开发转化,立足矿产、能源、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禀赋,重点招引一批资源转化利用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主导产业集聚成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抢抓先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梯次转移时机,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精准对接成渝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引进一批成长型目标企业,提升产业生态配套。推进以市场换产业,整合全市优质资源,合理让渡市场空间,打包一批工业项目,吸引优质企业将相关总部基地、制造基地、装配基地布局巴中。实施巴商回家行动,围绕广大巴中籍在外乡友资源,依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行业协会,通过情感纽带、政策吸引、优化环境等方式,积极引导在外企业返乡创业、兴办实体。
(八)强化创新赋能。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增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积极建设创新平台,持续深化市厅(校、院、企)合作,支持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培育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孵化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落实惠企科技创新政策,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赛马制”等模式,支持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共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鼓励开展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市场化交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依托天府科技云和巴中“西部云谷”服务,实施“企业上云”和“智能制造”行动,建设“工业大脑”、企业服务云,促进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开发等数字化,支持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园区。
(九)推动融合发展。坚持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注重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深化“三区同建”,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白酒、医药制造等原料基地建设,持续实施“2+1”种养业和中药材优势大品种计划,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运营好“巴食巴适”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巴中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支持服务业向制造环节拓展。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消费提振行动,推进特色街区和商圈建设,深入挖掘电商消费和农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外向度。抢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机遇,积极创建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取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抓好文旅康养与工业经济互促共融,带动工业产品消费和工业旅游发展,构建“可看、可学、可品、可购”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强化物流保障,加快推进广巴达铁路改造、汉巴南高铁、镇广高速、苍巴高速、平仪高速、通宣开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引进培育龙头物流主体,发展专业化定制物流,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健全高效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
(十)深化结对共建。抢抓东西部协作、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机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借势借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高质量推进金华—巴中对口合作,加强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等合作,探索共建制造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农特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科研攻关和特色资源开发技术攻关,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高标准共建金华—巴中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数字化招商中心,加强招商资源和信息互享互荐,联合开展精准招商。实施标志性跨区域合作项目,推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巴中经济开发区开展产业园区共建共营、产业转移承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省内对口帮扶,用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措施,主动加强与宜宾、内江、自贡等省内对口市协作共建,推进飞地园区、企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合作。借助国有企业带县三级联帮,加强与在川央企及省属国企合作,争取实施一批产业培育项目。抓好省内民营企业入县帮扶,重点突出县企产业合作,助力县(区)“1+1”主导产业发展。
四、扭住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着力重点
(十一)建强产业园区。按照主导产业明晰、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制优化的发展思路,围绕“一核引领、五区联动”,突出“一园一主业”,建立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协同高效发展机制,推动全市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强道路、电力、燃气、通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交、用餐、购物等配套设施,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确保企业“签约即入驻、入驻即生产”。探索1.5级土地开发,配套建设人才公寓、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优化管理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厘清园区管委会与平台公司权责边界。支持园区引入战略投资者、专业化运营商,通过优质资产注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推动园区建设向市场化融资、综合性投资转变,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服务和运营水平。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将投资强度、产出强度、亩均税收等列入工业项目准入指标。鼓励园区提档升级,支持巴中经开区整合资源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工业园区创建省级经开区。高质量建设化工园区,制定管理办法、产业准入清单和退出机制,注重项目质量和产出效益,打造全市工业经济高能级发展平台和重要增长极。
(十二)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内育外引并重,建立工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融通发展。实施小微企业“育苗”计划,建立小微企业培育档案,每年筛选一批企业纳入“小升规”培育库,实行重点监测、重点培育、重点扶持,促进企业升规入统。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以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壮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贡嘎培优”企业。实施骨干企业“灯塔”计划,采取“一企一策”,推动资源、政策、力量向链主龙头企业集中,精选上市“种子”企业,加快实现工业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实施巴中产品“推广”计划,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搭建市域产销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供需对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高质量举办以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地标性产业发展大会,提升“巴中产”“巴中造”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
(十三)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开展“不公平、不诚信、不高效、不正当”等问题专项整治,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打造便利高效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能力和“巴中跑团”质效,创新容缺受理、容缺办理机制。加快创建省级示范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园区政务服务集成授权改革,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开展政府承诺事项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企收费专项清理,依法依规推动各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及时兑现、直达企业。实施精准化服务、柔性化监管,深化落实行政处罚“首违不罚”,制定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措施。严格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建立涉企“综合查一次”机制,让企业专心发展、安心经营。创建开放包容人文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开展企业合理合法诉求问题“动态清零”行动,常态召开外来投资暨民营企业协调服务座谈会,加强企业涉法涉诉法律咨询服务。大力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讲好民营企业家故事,让企业家有地位、有荣誉、受尊重,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规范行业协会管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工业兴市制造强市保障措施
(十四)强化要素保障。引导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项目、优势区域集中。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和出口退税资金池。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引领作用,用好用活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建立工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国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并购重组、基金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投资优质产业项目。强化金融支持,开展工业企业金融信用分类,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对符合条件的“红名单”企业提供支持。争取“制惠贷”试点,扩大“园保贷”业务覆盖面。鼓励开展专利权质押、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贷款业务。保障用地需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弹性年期供地和混合产业用地模式,原则上国有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30%。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促进工业用地“提容增效”。全面清理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强工业用地全过程监管,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集约利用。降低企业成本,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普惠性政策,完善助企减负降本长效机制。优化电力需求管理和有序用电方案,加强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电保障。积极争取革命老区特殊电价政策和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地享受用气量价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申报使用直供气。
(十五)夯实人才支撑。聚焦工业发展需要,推动人才资源向工业战线集中,促进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积极培养专业型干部队伍,创新工业战线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悬榜选将”,培养一支熟悉工业、善抓工业的干部队伍。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和“巴山优才培育计划”,探索“政招企用”等创新引才模式,着力引进一批工业产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大力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实施“雁归兴巴”“招工引才”计划,开展“技能巴中”行动,常态评选“巴山工匠”。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本地职教学院(校)办学水平,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引导产业园区、用工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和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素质好、技能高、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市新型工业推进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分析研判和专题研究工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重点产业区域布局市级统筹,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落实主导产业“链长制”,强化“四个大比拼”,着力形成“链主企业—支撑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产业发展格局。完善市、县(区)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构建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工业经济监测调度和分析研判。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褒奖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鲜明在工业经济主战场培养、检验和选拔使用干部人才的导向。优化考核体系,提高工业在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中的分值占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大抓工业、敢抓工业、善抓工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