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学习时报》头版头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有专论”栏目刊载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的署名文章《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文转载如下: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开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擘画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四川发展进程中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推动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举全省之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点开局,大力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能,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当、善作为,确保这一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当好现代经济体系的“强支撑”。“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形成了初步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科教优势更加凸显。四川正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突出农业“10+3”擦亮金字招牌,提升服务业“4+6”优化产业结构。着眼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服务等新业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四川的省情特征,这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四川正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成都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商圈,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形成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消费大市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成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功能和生产力布局一体优化,着力构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好内陆开发开放的“前沿地”。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域,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今年1—4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17.3%、增速居全国第3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增长39.8%,中欧班列开行619列、增长80%。四川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眼畅通国际国内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突出“一带一路”南向拓展的经略中心地位,依托自身“安全腹地”优势和南向国际新通道,构建陆海联动枢纽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
当好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四川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筑牢绿色本底,共守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聚力在目标定位中抓实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调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四川正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和7项重点任务,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协同实施,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成南达万、成自宜、渝昆等高铁项目,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嘉陵江、涪江等高等级航道,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无缝衔接,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提升空铁公水联运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促进产业发展协作共兴。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完善产业生态圈,优化、稳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一批高端切入、成链配套的世界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实施一批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挥农业科研、自然资源优势,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挥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链转移。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坚持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载体,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强化成都极核引领,推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推进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嘉陵江、岷江等生态廊道。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与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共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优化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布局,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和载体。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成渝地区高校共同争创“双一流”学科,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着力补齐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短板,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实现跨省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推动川渝两地户口便捷迁移,居住证信息共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共同完善粮食安全、重要能源和应急救援等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在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努力在协同推动中凝聚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四川坚持“巴蜀一家亲”,强化“川渝一盘棋”,联动重庆形成高效工作体系和协同推进态势,共同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四川区域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设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机构,分领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对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和推进实施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相关市(州)设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领导有力、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化政策支撑。推动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科技创新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都市圈等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用地规模和指标统筹机制,完善产业用地供需保障机制。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实施重大专项激励,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投资等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成立专项投资基金。强化在产业、人才、社保、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及各类标准体系方面的衔接协同。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协同,共同承接产业转移。
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重庆沟通协调,建立完善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完善川渝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层面推动协调会商机制、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调度会制度等,共同研究重大合作事项,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做好川渝两省市“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强各专项规划衔接。支持达州、广安、遂宁、内江、自贡、泸州等深化与重庆毗邻区县合作,设立联合工作机构,共推合作事项和项目,鼓励依托物流、交通、产业联盟等,规划建设一批毗邻合作示范区、重大改革试验区、协同区,提档升级现有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政策,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挥专家学者、工商企业家等作用,强化智力支撑。举办系列行业高端论坛,搭建国内外对话交流平台,宣传推介发展成就、未来前景和投资潜力。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