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地处深丘低山的巴中市巴州区,近年来坚持走“三权分置”的改革路,着规模经营的关键棋,建绿色生态的产业链,筑利益联结的共同体,打品牌农业的组合拳。
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 农民人均年增收2900元
美丽的大巴山南麓,镶嵌着一颗绿色明珠——四川巴州。头枕秦巴山脉,坐拥川北沃土,山中水中,入画巴州。
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多年来虽温饱不愁但致富无望。秧田沟村身后的椿树村,发展养殖、水果、巴药优势独具,但道路不通,村里人只好在外乡流转土地种水果。去年底,秧田沟联网路打通,秧田沟村、椿树村的8.8公里村道也变身水泥路。今年初,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秧田沟、椿树村与邻近的寿星村抱团,一体发展果蔬、巴药、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45岁的秧田沟村民刘勇,家里七口人,两个老人多病,两个孩子读书,原来一年到头,挣不到1万元,刨去老人生病孩子上学,年年入不敷出。现在,土地租金加上园区务工工资,刘勇四个月就收入了1.2万元。
近年来,巴州区走“三权分置”的改革路,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可获得土地流转直接收入、劳务收入、收益分成、入股分工等7种收入来源。2016年,农民人均年增收2900元,12家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114个贫困村实现有收入,20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今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达12887万元,全区适度规模流转土地22万亩,培育秦巴中药、温氏养殖等龙头企业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88个、种养大户740家、家庭农场252个,发展道地巴药12万亩,有机果蔬基地2万亩,优质粮油6万亩,生态畜禽养殖小区218个。
建秦巴道地药乡 打品牌农业组合拳
“秦地无闲草,巴山多仙药”。巴州是巴药种植的核心区域和道地药材产区。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巴州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和“四川盆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境内药用野生植物类药材1400余种,道地药材“川明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银花、丹参、栀子、桔梗、虎杖等药材的药质成分含量均高于全国其他产区的2至5倍,是国家挂牌的优质产品。
“三至五年基本建成秦巴道地药乡”是巴州农业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加快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巴州区紧抓全国和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契机,聚焦“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两个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加速转变,不断提升农产品信誉度和美誉度。2016年,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今年以来,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产能超过3万吨,六成以上的巴州农产品实现了互联网营销,产值达5.5亿元。同时,实施生态绿色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巴州发展“巴食巴适”产品40个,认证无公害产品70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6个,大罗黄花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
据了解,下一步,巴州区将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做实唱响有机农产品巴州品牌,力争到2020年,发展有机产品10万亩,综合产值15亿元以上,农业产业贡献率在30%左右。